仅仅半个时辰之后,杜笃祜就捧着一本薄薄的簿册走向公案之后的小玄烨。此时这位小爷,正津津有味望着满厅的大小官吏,不时地点头摇头的。
“贝勒爷,阿尔巴人的名册勘定完毕,请您过目。”杜笃祜高举名册,交给了从贝勒爷身后走过来的太监梁功。
“哦,这么快就好了?”弘毅急忙收拢心思,也脱口而出赞扬一句。后世的机关干部,如果都能有人家这个素质,何愁伟大的“中国梦”不能早日实现呢?哈哈!
但这一句赞扬话,在杜笃祜耳中却别有滋味了。他直起身来,双目直视弘毅,十分笃信地说道:
“回贝勒爷的话,这镶黄旗下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也就是现如今咱们说的所谓‘阿尔巴人佐领’,武职、兵丁共计叁佰壹拾七人。其中,本应设牛录章京一名,但其人归化未久,头人别科托夫实授‘包衣佐领’,从四品;拨什库‘领催’[1],从五品,五人;分得拨什库‘骁骑校’[2],正六品,十人;武略佐骑尉,从六品,二十人;七品及武职以下三十人,合计六十六人。兵丁二百五十一人。”
“其中孑然一身,在家乡尚未娶妻生子者,合计三百零六人。以上数目乃是依据兵部所列,下官只是逐一核实人头,厘清职衔而已,算不得快。”说完,杜笃祜就低头看着弘毅的桌子腿,不再说话。
弘毅一下子明白了,杜大人这是以为自己对这种速度表示怀疑,误以为自己腹诽他们偷奸耍滑了。
“数据详实、人头清晰自不必说了,但就是杜大人在这区区半个时辰之内,竟将这些名目烂熟于胸,玄烨已是十分佩服。”弘毅说句话垫个场,然后拿过刚刚写就、还散发着墨香的名册,只是看了一眼封面,也不细细翻看。就接着问道:
“兵部原册之中,可记载这些人自己陈数其原籍所在?”
“回贝勒爷的话,确有记载。三百一十七人中,自述原本所在罗刹国之‘拉稀’……州……的,五十二人;自述家乡乃罗刹属国之‘哥砸客’人的,二百六十人;自称罗刹国友邦邻国之‘乌可烂’国人的,五人。”
出乎弘毅所料,杜笃祜对于这个很“棘手”的问题居然也是信手拈来,没有半点犹豫。唯一“含糊”的,可能就是音译那些他从没听说过的国名罢了。这让弘毅差点动了去翻看名册亲自校验的念头。好在“用人不疑”的道理最终占据了主导。这才没有做出会让自己失去延揽人才机会的决定。
“拉稀?哥砸客?乌可烂?呵呵……”弘毅最终还是把名册放在了一边。不再理会,而是微笑着复述这三个名字。
所谓“拉稀”他是知道的,大学时代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课的时候,听一位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老学究”讲过。俄罗斯语自称就是“拉西亚(r)”,这个词是标准的俄语发音。而“俄罗斯”这个称呼是中国人通过较早接触俄罗斯人的蒙古人学来的,在蒙古语中很少有以辅音r开头的,而蒙古人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都要加上相应的元音o,因此“罗斯”在蒙古语便译为oros,第一个音节为o。这也是中国元朝史籍中称为“斡罗斯”或“鄂罗斯”的原因。到了明朝,中俄联系中断,直到明末中俄才有直接接触,那时候汉人便将其直接音译为“罗刹”。
“罗刹国”这一称呼直到清初仍旧存在。比如康熙帝下令编纂的中俄交涉史料就定名为《平定罗刹方略》。但清朝的统治民族是满洲族,受蒙古族影响较深,故采取源于蒙古语的间接音译,在康熙以后统一称为“俄罗斯”并沿用至今。
至于其他两个嘛,你们音译的十分有水平呀!
“正是。下官笔录兵部呈档之时也是暗笑,可见这蛮夷之地,不通教化,名字也是荒谬之极。”杜笃祜很满意小玄烨的淡定和表现出来对自己的信任,就连听到这三个让自己坐蜡的名字,也没有翻看名册,果真是胸襟气度非同小可的皇二子呀!故而此刻的他也有些放松,连带着调侃一下。
“嗯,杜大人所言极是。不过,既然他们原本就是我北地旗民索伦部余脉,也许是被那些罗刹蛮夷拐带日久,忘了自己正朔本家也情有可原。我看,这些个荒诞名头就不要用了,正式造册之时,就将他们不远万里东归大清的出发之所,改为前明所用‘罗刹’吧。至于那两个嘛,就叫做‘哥萨克’和‘乌克兰’,可好?”弘毅笑着建议道。
“贝勒爷所言甚是!下官这就去办!”杜笃祜十分钦佩满洲皇子对汉家学问的贯通,知道羞耻礼义,就连这几个藩邦名称,给他这么一改,至少是个圣人门生能够说出口的名字了。
“好!另外,我既然领了皇命,作为皇仆局掌印总理大臣,加挂南归阿尔巴人管带衔,有这几件事想和你商议一二……”弘毅从座位上起身,站起来说话了。
“下官全凭贝勒爷……哦!下官、宗人府府丞,全凭右宗正、皇仆局掌印总理大臣,南归阿尔巴人管带大人吩咐!”杜笃祜十分聪颖,直接改了称呼,意思就是这件事您全权说了算!
“嗯。其一,既然别科托夫诚信北归来投,可免去包衣佐领,改正四品佐领,也算实至名归……”
“是!”
“其二,这阿尔巴人佐领旗下,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