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日军的指挥官们一直有一个通病,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和儒将风范,都会不失时机地创作一些似通不通,似懂非懂的汉语打油诗,比如〖日〗本陆军最高指挥官山县有朋,包括乃木希典等等,都是这些打油诗的爱好者。当然诗作的水平非常无聊,在内行人看来,他们完全是不入流的初学者。
正当野津道贯等附庸风雅,在平城内一个临时挖掘的,简陋的地洞里,刘锦棠正仔细看着地图。白天的战斗虽然惨烈,损失也很大,有将近千人伤亡,但却更增加了他的信心。
以日军的攻击阵容来看,至少有两个师团,虽然对方攻得很猛,一波一波的疯狂地冲锋,但通过几次接触,刘锦棠还是对日军有了很多的了解,也领悟到对方的缺陷。
虽然对方的官兵普遍比较勇猛,也很喜欢包抄后路,但是其进攻战术非常简单呆板,火力不足,尤其是火炮数量非常有限,机关炮之类的重武器几乎没有,基本上是靠步枪加刺刀,喜欢人海战术,部队轮番冲锋。
刘锦棠得出结论,对付日军最合适的战术,就是保持冷静,采取稳健的打法,不使用激进冒险的突击,不与日军打乱战。准确预判对方的动向,布置严密的防御阵地,组织强大的火力网,剩下的就是屠杀,屠杀,再屠杀。
他将自己的心得写成报告,发给了北京,同时命令平壤守军开始做撤退的准备,将一切能够破坏的东西全部破坏掉,把一座碎石瓦砾的废墟留给日军。
这时候,驻扎平壤的第七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破坏城市。
平壤原先有上万的居民,有一部分因为战争早已逃离了,剩下的几千人也被动员起来,全部往北方撤退,愿意撤的就撤,不愿意撤的也得撤。
官府已经挨家挨户发了通告,撤走的人家每户发放三升小米,不可撤的尽管待着,反正时间一到,不管有人没人,所有的房子一律烧掉,烧死在里面也活该。
其实不用强迫,之前日军屠戮汉城的消息早已经传遍坊间,民众恨日军入骨,惟恐避之不及,现在又有小米分,自然奉命行事。许多百姓甚至同仇敌忾,响应政府的号召,收拾完行装,领取了小米,直接自己动手把家都放火烧了。
眼看民心可用,近卫军就出钱雇佣民众一起搬运物质。所有能运走的金银珠玉,粮食,弹药,〖药〗品,丝绸布匹,衣物鞋袜,被褥,牛羊驴马等统统装上火车运走。
运不走的统统破坏,房屋全部烧掉,包括店铺,寺庙,民宅等,甚至连官府衙门也一并焚毁,不给敌人一个遮风挡雪的处所。
水井也扔进死老鼠,再用大石头填死,连树木huā草也不放过。总之能破坏的全破坏掉,连一块木板,一棵草也不能留给〖日〗本人。
激烈的焚烧和破坏,持续了半个月之久,到了1884年的1月初,除了近卫军的宿营地,整个平壤城已经没有一座建筑物了。
平壤从古至今上千年的历史,曾经许多次被战乱摧毁,但从没有像这一次如此干净彻底,平壤作为一个城市,成为了历史名词,这里所拥有的,只是被一圈城墙包围的瓦砾焦土而已。
随后近卫军开始陆陆续续撤出平壤,乘坐火车前往北方,吴兆有部作为第一批撤退。
12月28日,〖日〗本第二军和第三军,已经在海州,釜浦里等地登陆。海州以南的江华湾里,上百艘〖日〗本船只头尾相接,到处遍布着〖日〗本军旗,其中有陆军的,也有海军的。
〖日〗本的海军旗和陆军旗非常相似,都是一轮旭日,放射万道金光。但太阳在正中的是陆军旗,太阳在正中再向左的是海军旗。
最高指挥官山县有朋,站立在岸边的山坡上,踌躇满志地看着雄壮的军容,不禁豪情满胸。
山县有朋是长州藩出身,明治维新的功臣,同时还是〖日〗本军制改革的主导者,号称“皇军之父”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最有力的推动者。
自“征韩论”起,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