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虽然文化不多,可是他深知知识的重要,这些年来不仅自己勤学不止,对待有知识的人更是求贤若渴,十分尊重。因此,杨虎城对冯锐等人十分客气。
在和冯锐、赵承夏、曹瑞芝几人亲热寒暄一番后,杨虎城满脸兴奋地站在山坡上,望着黄河岸边的滚滚稻浪和周围那疏密相间的青纱帐许久,转身对宋哲武说:“文戈。。。。。。”
两人秉烛夜谈后,杨虎城和宋哲武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很多,杨虎城已经从开始称呼宋哲武为宋总司令,到现在直呼宋哲武的字了。而且他也坚决反对宋哲武称他为杨主席,要求宋哲武称呼他的表字。
“我老家就在陕西渭南蒲城,离这黄河不到百里,对这黄河两岸颇为熟悉。这黄河两岸的河滩地,不仅几十年无人问津,每到黄河凌汛,低洼处的河岸还会经常被水淹。以前也有人要想在这黄河岸边取黄河水灌溉排碱,可是都不敢挖堤。现在可好了,经你们一翻整治,尤其是这个虹吸灌溉,这黄河两岸可就要变成江南的鱼米乡了。”
说完,杨虎城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方才,杨虎城已经见识过了黄河边的虹吸灌溉站,既能把黄河水源源不断地调上来灌溉农田,又不损伤黄河堤坝,还几乎就不用电,这让杨虎城赞不绝口。
宋哲武刚想谦虚几句,杨虎城又感慨地说道:“文戈,你带兵打仗的能耐就不说了,没想到你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其它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自你入主太原后,修建铁路、开垦荒地、建工厂、办学校、整顿金融、整肃治安、进行土改,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山西人可是有福了”
略一停顿,杨虎城问道:“只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太原行署的土地政策很好啊农民们都卯足了劲在自己的田里耕种,大丰收是没问题的,可为什么你没有把这些土地都卖给农民?还要自办农场?”
“虎城兄过奖了”
宋哲武微微叹了口气说:“地方要安定,农业是基础,三晋大地在中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经过几千年的耕种,荒山荒地所剩不多,只有600多万倾,在这600多万倾的荒地中,适合开垦的土地只有不到100万顷左右。而且,就是已开垦的土地也都很贫瘠,现在不仅是太行行署的土地如此,山西全省50多万倾耕地都是这样,要想增加粮食产量,除了开垦荒地增加土地数量,增加现有的土地产出更为重要。”
“要想增加现有土地的产出,只有采用新式农业技术,比如使用磷肥和钾肥等新式化肥。可是现在的问题是,除了各地的示范农场,其它土地都不在政府手中,农民们只是凭借世代相传的农耕经验来种地,都不相信新技术,也更不愿意花钱购买化肥。”
宋哲武无内地摊摊手说:“政府又不能强制农民购买化肥,我只好先在示范农场做示范了,希望通过示范农场的有说服力的产量,让农民们知道采用新式农业技术种地的好处,然后自觉自愿地来做,这也是我没有把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卖出去的原因。”
杨虎城点点头说:“化肥我在日本见过,据说可以使亩产大幅提高。”
旁边的李义址又奇地问:“宋司令所说的新式农业技术是指那些?”
宋哲武笑着说:“比如辐射育种、深耕、地膜覆盖、测土施肥、使用新式农药等等,不过,这些你得问我们的冯主任、赵主任,还有我们的曹总工程师,他们要比我清楚得多,也能说得更明白。一会,你们多聊聊。”
“对对,宜之,一会和两位主任还有曹总工程师多多请教,回去后,我们在陕西也大干一场。”杨虎城忙不迭地叮嘱李仪祉。
杨虎城忽然又问道:“冯主任,在山西一路我可是各处的庄稼都看了,虽然临汾盆地的庄稼长势也很好,可是还是比不了太原行署的,而太原行署农民们的庄稼又属你这示范农场长得好,如果你这些新式农业技术都实施了,你说这亩产能有多少斤?”
冯锐的皮肤现在晒得黝黑,如果不是脸上那一副金丝边眼镜,几乎没有人会相信他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农学博士。
冯锐思索了一下说:“现在国内每亩地的产量,一般的只能有200多斤,太原行署今年这样风调雨顺,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干劲也都很高,太原行署农民们的粮食是一定会大丰收的。”
“可是即便这样,经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