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举族相投
桓熙翻越阴山,但是并没有走远,就在峡口以北安营,而镇守鸡鹿塞,保障桓熙退路的,则是益州刺史周抚的嫡长子,周楚。
阿满与幼娘的婚事早已经定了下来,如今周楚在桓熙帐下听用,他的兄弟们则在楚国为官,可以说,周家与桓氏已经深度绑定。
否则桓温、桓熙又怎么放心让周抚镇守益州这么多年。
当然,益州并不属于楚国、梁国,而是晋室的领土,周抚身为益州刺史,他的去留,该由朝廷来定。
但也正是因为有桓温、桓熙的支持,周抚才能在益州刺史的位置上稳如泰山。
自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灭亡成汉以来,周抚已经坐镇蜀地九年。
周抚并没有治理地方的才能,但他有自知之明,也懂得萧规曹随,桓熙、王猛在北方颁布什么政策,他便会不假思索的移植到蜀中。
偶尔会闹出不能因地制宜的笑话,但总的来说,蜀中这些年民生安定,汉人与獠人和睦相处,又恢复了往日天府之国的景象。
只不过,蜀中的财富注定过不了桓熙的手,毕竟益州是桓温打下来的,周抚虽然与桓熙关系友好,但却是桓温的下属。
同时,益州的钱粮经由长江走水路送去荆州,总要比走蜀道运往关中更容易。
贺纳刺连忙摇头道:
在桓熙北上以前,在虞国与塞北派遣了大量的密探,以防对方有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而以如今得到的反馈来看,这些事情都是他多心了。
当然,桓熙终究没有走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如果桓熙选择留在阴山以南,只怕贺兰部南下的路途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平静。
他自从来到河套,就是为了拉拢代国部落,几个月的时间都等了,如今终于有一支大部落南下,又怎会在乎多等几个时辰。
桓熙翻身下马,将他扶起,二人寒暄几句,桓熙问道:
“一路上可曾遭遇危险?”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桓熙应该操心的,在老奴撒手之前,他可享受不到益州的发展成果。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九月十六日,按照原定计划,桓熙早应该踏上归途,但为了接应贺兰部南下,他终究是耽搁了时间,料想班师回去长安的路上,必定是风雪载道。
但考虑到彼时是苻生在位,且不说就苻生的脑子,能否想出这么个计划,站在贺兰部的角度来看,他们归附桓熙,也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三峡再难,还能难得过蜀道。
按照贺兰部通报的行程,他们将会在今天抵达峡谷北口,桓熙已经在营外等候了许久,并没有半点不耐烦的神色。
至于百保鲜卑与跟随桓熙出塞的弓骑们,到时候自然是要被留在河套。
时值午后,太阳西斜,远方有数十骑拍马赶来,为首之人正是此前出使狼山大营的贺纳刺,队伍中还有桓熙派出去的哨骑,想来他们是在途中撞见了。
桓熙微微颔首,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
好在有过冒雪进攻凉州的经历,桓熙身边的近卫义从倒也能够适应在雪地里行军。
贺纳刺勒住缰绳,跳下马来,匆匆来到桓熙的马前,行礼道:
秋风送爽,落叶飘零,晚秋时节,牧草泛黄,仿佛给大地披上了金纱,宛如一片金色的辽阔海洋。
“大单于率军北上,代国各部畏惧大单于的虎威,无不远遁,此番南下,贺兰部并未遭遇劫难。”
一旦贺兰部归附一事是個阴谋,他也能迅速撤离。
按理说,以桓熙小心谨慎的性格,不应该北上接应贺兰部,万一这是一个圈套,为的就是引诱桓熙北上,而后虞国精锐与代国各部落在塞北围剿他,必然是凶多吉少。
“拜见大单于。”
桓熙又问:
“令尊现在何处?”
贺纳刺回答道:
“家父统率部民在后,距离大营不足五里,途中遇到大单于的哨骑,家父命我先行,来向大单于请安。”
五里的路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贺兰部三万五千帐,男女老幼合计接近二十万人,驱赶着数十万头牲畜,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当黑压压的人群与牲畜出现在桓熙视线之中的时候,已经到了黄昏。
“老朽拜见大单于。”
贺赖头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因此身形略显佝偻。
桓熙搀扶起贺赖头,握住他的手,动容道:
“可把鲜卑老公给盼来了。”
说着,桓熙又改口道:
“我与穆罗已有婚约,应该称呼丈人才对。”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