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务之急,还是把运9从一个需求变成一个正式的项目。
他正在为了尽快完善超短激光加工技术而头大……
另外就是,战术运输机有在非铺装跑道上起降的需求,所以需要在发动机防异物和起落架结构的设计上进行特别关照,好在连更大的伊尔76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倒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不过,那都是正式立项以后的事情。
不过只是进行材料学研究的话,还是足够了。
一番话的大体意思就是一个:
这套加工方式的控制需求极其精细,信号传输过程必须满足低延迟、低噪声、高带宽和高稳定性,另外由于设备本身高度复杂,因此还要把向外辐射的电磁信号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此时,由于自由电子所具有的温度远高于晶格所具有的温度,通过和热电子碰撞获取热量的方式晶格的温度逐渐上升,最终达到热平衡状态。达到热平衡状态所需要的具体碰撞时间主要由电子-声子碰撞驰豫时间决定,但对于绝大多数金属材料,都是在10皮秒量级附近。”
除了侯院士会经常进行主动交流以外,就只是偶尔会有一两个人举手提问。
肯定要集中力量搞攻关的。
不过,接下来的部分,就没有这么和谐了……
而另外一边,常浩南此时还不知道丁高恒已经把运9的研发工作给安排下去了。
或者说是全方位缩小的C17。
“在高能激光照射到金属材料表面上之后10飞秒,就会引发电子受激电离,而继续延长照射时间到100飞秒,才会开始发生电子-声子耦合,不过这个时候还不会表现出可见的热效应。”
“根据烧蚀阈值模型,当激光照射在金属材料表面时,由于金属内电子的比热容较小和剧烈的逆韧致辐射,电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大量激光能量,电子活跃性瞬间升高,并且通过电子之间相互碰撞,出现费米-狄拉克分布。”
主要是这个设备,实在是太别扭了。
稍微停顿了一下之后,常浩南切换了一页PPT,然后继续道:
而如果没有这台激光器进行试验,那烧蚀阈值模型的完善速度也会大大减慢。
光源控制团队的负责人韩志高首先表态:
“常总,上次会议结束之后,我们搭了一个简易的原理样机进行测试,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至少8项对激光加工存在影响的主要因素。”
能完全听懂的人确实是不太多。
又一场气氛热烈的项目研讨会正在进行。
“再继续延长,到1皮秒,则会开始电子晶格热平衡过程,此时的热效应已经逐步开始显现,只是受影响的分子数量远低于直接转化为等离子状态的分子数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这也正常。
一来,这些亚皮秒级的研究更多是考虑到战未来的需求,对眼下这个皮秒级项目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短暂的茶歇之后,负责控制信号传输和负责光源控制的两个技术团队就掐了起来。
总之,几乎是在从京城返回南郑的路上,梁绍修就已经粗略构思出了这个方案的整体样貌。
因此,下了飞机之后,梁绍修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秦飞集团的主要研发力量,开始部署预研工作……
在常浩南介绍新进展的时候,会议室里的气氛总体上还是平静的。
在常浩南提出烧蚀阈值模型之前,这台飞秒激光器在诞生的最初几年里并未表现出特别可观的科研价值。
常浩南看向侯院士,后者则表示二人说的问题都客观存在,确实很难同时满足。
于是,局面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