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设备就绪
测试结束之后,常浩南一行人并没有马上离开海拉尔。
整个团队都已经在严寒之中连续熬了几天时间。
虽然前几天并没有等到-40℃的极寒,但也基本稳定在-35℃左右。
而当地集中供暖的室内温度又动辄在20℃甚至30℃以上。
熬夜,加上频繁的冷热交替循环,对于身体来说是很大的负担。
再连轴乘飞机长途转场的话,年轻人还好,岁数大点的实在是熬不祝
于是第二日,除了参与测试的歼11WS和伊尔76两架飞机连夜返回盛京以外,其它人又在当地的宾馆里歇了一整天时间。
常浩南带着课题组目前在京城的几名成员,来到了位于主楼地下的分析中心。
当时还发过一个通稿。
答案显而易见。
这虽然是个疑问句式,但显然并不是真的要问出什么结果。
结果说到后面,朱霖育还真有了点家长把娃养到大学毕业,看见孩子拿到第一笔工资的那种感觉……
毕竟,后者堪称华夏航发新时代的起点。
所以走的是商务租赁流程。
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甚至都能差出两辈了……
开玩笑,要是只有三五个项目,那二人一咬牙一跺脚一闭眼,这头点也就点了。
规格拉满。
从兄弟单位“借”出来的那些力量,也该结束这场持续几年的出差,返回原单位了。
“不说别的,至少其中一部分设备还需要专门的操作人员,光靠我们自己摸索的话效率太低,而且还容易出错。”
后来由于歼轰7A的提前服役而最终被列入了技术储备,并未真正实现批量生产。
“所以老师,我们接下来要做的项目具体是什么?”
……
面对二人一唱一和的吹捧,常浩南如今已经能面不改色地全部兜祝
“但是我们搞研究的,重点还是在于新理论,或者把理论转化为有意义的想法,而不只是当一个没有感情的测试工或者实验员,那是做毕设的本科生就能干的事情。”
二人对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地举起酒杯:
“干杯干杯……”
毕竟从年龄上讲,退休返聘回来的他确实要比多数人都大上一辈。
要知道,他可不光是涡扇10的项目负责人之一,还是集团层面的领导班子成员。
已经在校本部那边跟别人挤了半年实验室的栗亚波一进门就被这里的环境给惊到了:
“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做实验的地方?”
尤其是材料学研究当中最重要的两台电镜,也赶在新年之前到了位。
以及,涡扇10项目研发团队虽然继续得以保留,但毕竟最困难、最需要人手的攻关阶段已经结。
一种为了预防90年代末与强敌之间爆发局部冲突,而用于过渡的短平快型号。
但最近几天报上来的申请足有小二十个,基数实在太大,即便其中有很多都只是老型号改进,或者是体量并不大的新型号,也不可能全都给批了。
“咱们手头的项目越来越多,实验室的规模肯定还要增加,所以这些不光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以后做准备。”
暂时结束了这些场面上的工作之后,常浩南总算可以腾出时间,准备验证自己的新思路了。
当然,在国企去行政化改革之后,这只能算是航空动力集团内部的正常商业行为。
因此,还不等常浩南回答,旁边的朱霖育就已经开了口: “涡扇10对于我们航空动力集团来说,就像是一个大学校。”
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而常浩南,自然是绝对的主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