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于是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1],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戴望舒、方望舒、丁望舒……取\\\\\\\"望舒\\\\\\\"为名者多至不可数,而却少见有以\\\\\\\"羲和\\\\\\\"为尊讳的。足证明中国文化还是同以月亮为代表的阴性文明更能亲和。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2]。
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时代。但那时没有钟表和月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这样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诚斯难矣。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中国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与之对应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乃至Saturday的七天。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韩等国的日历上,还在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3],\\\\\\\"昏以为期,明星煌煌\\\\\\\"[4],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5]。木星古名岁星,径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6]。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7],《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8],《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9],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东、北、西、南的顺序至关重要。《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世尊:)妙生,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尔,世尊。
(世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