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动物特征的神异英雄呢?这正说明,华夏文化是一种不断融合的大文化。龙的传说,是中华文化大融汇的见证。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龙逐渐成为许多部落共同崇拜的神,由一般的司水之神成为“鳞虫之长”专管雨水,具有了消灾灭祸、创造万物的神力。在农业社会,雨水之神就是丰收之神,关系着人们的生死存亡,龙因此受到了异常的尊崇。生活中人们便以龙来状神、状物、状人,对他们尊崇的事物,以龙来美化、神话之。理所当然,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便成了真龙天子,天子的一切,均以龙字冠之:龙袍、龙椅、龙舟、龙剑等。
龙,真的有过。龙的传人,并不是空穴来风。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的“龙舟”并不是皇帝的那个“龙舟”它只是绘着彩龙图案的人类远祖的普通水上交通工具。为什么要在船上画龙呢?祖先们驾着船在水上讨生活,当然要取悦于水中最大的神啊,在船上画上龙,无疑表示,我们是你的同类呀,是你的臣民呀,你不要兴风作浪,要保证我们的安全,帮我们捕到更多的鱼。
每年的端午节,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都要举行祭祀龙的盛大活动,在神秘、庄严的祭祀仪式之后,是全部族人都会参与的娱乐庆祝活动。在多水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地区,这种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赛龙舟。人们划着龙舟嬉戏的同时,将各种食物裹在树叶里,投给龙吃,人们在这种活动里娱神自娱,其乐融融。通过这种方式,部落成员之间也更加亲近和团结了。这种图腾祭的龙舟竞渡早在战国之前就存在了。到六朝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图腾崇拜逐渐消失,龙由相对实在的图腾变成了纯粹的主管雨水和农业收成的神灵,而龙舟竞渡也由宗教性质的娱乐变成了大众化的民间娱乐活动。
龙文化是由西而东,由北而南传播的,龙舟竞渡的发展与龙文化的传播方向刚好相反,它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盛行的。这与南方多江河湖泊,因而船是主要交通工具有关。而且六朝以前,龙舟竞渡的纪念内容因地而异。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胥和屈原,浙江绍兴一带纪念投江孝父的曹娥,道宗祭奠地腊。为什么现在,龙舟竞渡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专门活动呢?大致分析,有这样两个原因吧:一是屈原逝于五月五日,正好是端午节,在民间,端午节本来就是一个和春节一样重要的传统节日,屈原投江之时,汨罗人正在筹备一场盛大的龙舟竞渡。听闻屈原大夫投江了,正准备赛事的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飞快地划着龙舟赶往抢救,并将粽子等食物投入江中,喂给鱼鳖蛟龙,以免大夫的尸首被它们吃掉。屈原在汨罗住了九年,汨罗是他的第二故乡。汨罗人民了解屈原,同情他遭谗害受贬、壮志难酬的遭遇,敬重他高洁的人品,仰慕他世所罕见的才情,在救而不得的情况下,这一天的龙舟竞渡还会不会继续进行呢?倘若继续进行,必定蒙上一层悲怆的色彩。也许会有一位有识之士提议,何不就将这一天的龙舟竞渡当作对屈原大夫的祭奠呢?这提议当然会得到人们的响应,而龙舟竞渡的这层含义从此得以传扬四海。二是当龙舟竞渡演变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活动之后,在形形色色的竞渡主题中,没有哪一个的生命力能够超过祭奠屈原这个主题。屈原,他有光耀日月的思想,他第一个开始自觉的个人文学创作,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滥觞,创作了伟大的楚辞。把端午节定作专门纪念他的诗人节,把龙舟竞渡定作纪念他的一项盛大活动,他是当之无愧的。
正如中华民族最终都成为龙的传人一样,端午节、龙舟竞渡最后发展成为与屈原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这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在,龙舟竞渡已成为一项以健身为主的国际性的体育运动,在传播中华文化、楚文化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我们盼望着龙舟拉力赛成为奥林匹克比赛项目,看到中国龙腾飞在奥运赛场上。
有了造舟的人,有了舟,有了龙,有了龙的传人。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屈原,有了年年不忘的祭奠。传统,永远会被想起。屈原是永垂不朽的,龙舟竞渡也会不断掀起新的高潮,再过几百上千年,龙舟竞渡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相信未来更美好。